
加尔文圣经注释|哥林多前书1:10-13节|哥林多教会中的纷争
2025年5月8日- 加尔文圣经注释|哥林多前书1:1-3|使徒的问候
- 加尔文圣经注释|哥林多前书1:10-13节|哥林多教会中的纷争
本文翻译自: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
1:1.「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」。保罗在他几乎所有书信的引言中,皆循此方式,目的在于为他的教训获取权柄与恩惠。前者,他藉着神所赋予他的职分——即作为基督的使徒,由神所差遣——为自己确立权柄;后者,则藉着对他所写信之人的关爱之情的表露。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关心我们,并且忠心地致力于促进我们福祉的人。因此,在这问安中,当他论到自己为基督的使徒,并且亦是蒙神呼召的,也就是说,是按神的旨意分别出来的,他便为自己声明了权柄。如今,对任何要在教会中被人听从,并要担任教师职分的人而言,有两件事是必需的:其一,他必须蒙神呼召担任那职分;其二,他必须忠心致力于履行其职责。保罗在此两者皆声明拥有。因为「使徒」这名称,意味着此人认真尽职地担当基督使者的角色(哥林多后书5:19),并且宣讲纯正的福音教义。但由于除非蒙召,否则任何人都不可擅取这尊荣,故此他补充说,他并非贸然僭越这职分,乃是由神所命立的。
因此,我们应当明白:若要辨明谁配称为基督的仆人,必须将两件事结合起来查验——职分的蒙召与职分的忠心。因为人若未蒙召,便无权自封为圣职者;但即便蒙召,若不尽职,那也是不够的。主拣选仆人,非为立哑巴偶像,亦非容人假托呼召之名行专制之事,更非任其随心所欲、自行其是;祂既为圣职者定下当有的品格,又以律法约束他们,最终拣选他们进入职分——首先是要他们不可懈怠,其次是要他们谨守职分界限。既然使徒职分系于蒙召,那么凡愿被视为使徒之人,必须显明自己实为真使徒;更进一步说,凡欲使人信服其教导者,皆当如此。保罗既以这些凭据确立权威,若有人妄图在没有这些确据的情况下立足,其行径便比狂妄之徒更堪谴责。
然而,必须指出的是,若有人仅以表面的“蒙召职分”与“职分忠信”为幌子,却无实质的印证,这远远不够。因为现实中,最傲慢地高举自己职分者,往往正是那些名不副实之人。正如古时假先知以倨傲之态自诩“耶和华所差”,今日的罗马教廷亦高呼“神所设立的圣职”与“自使徒一脉相承、神圣不可侵犯的统绪”——然而,他们夸耀的一切,皆与其空洞的实质形成讽刺的对照。因此,此处需要的不是虚饰的宣称,而是真实的生命。既然良莠皆可自封“使徒”,我们必须以两重试金石来检验:谁有资格承载“使徒”之名?谁不过是欺世盗名? 就保罗而言,神以多次启示确证其呼召,又以神迹坚固其职分;而“忠信”的衡量,则在于他是否传扬了基督纯全无疵的福音真道。关于“双重呼召”——即神的呼召与教会的印证——读者可参阅《基督教要义》详论。
「使徒」虽按词源(希腊文ἀπόστολος,意为“被差遣者”)此名具有普遍含义,有时亦泛指各类圣工职分,但作为特殊职分,特指那些蒙主亲自设立、受托向普世传扬福音之人。保罗被归入这一行列至关重要,原因有二:其一,使徒较其他福音执事更受敬重;其二,严格而言,唯使徒拥有教导所有众的权柄。
「奉神旨意」虽然使徒通常乐于承认自己一切美善皆出于神,但他在论及使徒职分时,更特意强调这一点,为要彻底消除任何可能被视为自大的表象。诚然,正如蒙召得救是本乎恩典,蒙召成为使徒同样本乎恩典,正如基督所教导的:
「不是你们拣选了我,是我拣选了你们,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,叫你们的果子常存,使你们奉我的名,无论向父求什么,他就赐给你们」。(约翰福音 15:16)
保罗在此也间接表明,凡企图贬损或反对他使徒职分的人,都是在对抗神的命定。保罗并非徒然夸耀尊荣的头衔,而是特意为他的使徒职分辩护,以抵挡恶意的毁谤。若非有人以诡诈手段试图动摇神赋予他的尊贵位分,他本无需特别提及「奉神旨意」,因为他的权柄在哥林多人眼中本已充分确立。
以及所提尼我们的弟兄 这位就是所提尼,他是哥林多犹太会堂的管会堂者,路加在使徒行传 18:17 中提到了他。加上他的名字是为此缘故,即哥林多人既知道他在福音上的热忱和坚定,就不能不给予他应得的尊重,因此,如今作为保罗的弟兄被提及,比从前作为会堂的管会堂者,更是他的荣耀。
1:2.「写信给在哥林多的神的教会」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,保罗竟称那充满了诸般弊病,甚至可以说撒但而非神在其中掌权的许多人为「神的教会」。诚然,他并非意图奉承哥林多人,因为他是在圣灵的默示下说话。但在如此多的污秽败坏之中,还有什么教会的样式可言呢?我回答,主曾对他说:「不要怕……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。」(使徒行传18:9-10);保罗心中谨记这应许,便将这尊荣赋予那少数敬虔的人,在众多不敬虔者之中,仍称他们为教会。此外,尽管许多恶习已经潜入,并且教义和品行上也有各样的败坏,但真教会的某些标记依然存留。这段经文我们应当仔细察验,以免我们强求教会在今世就毫无瑕疵、没有一点皱纹污点,或立刻断言凡事不如我们所愿的群体不配称为教会。因为认为没有完全纯洁的就不是教会,乃是危险的试探。持此观念的人,终必脱离众人,并自视为世上唯一的圣徒,或者与少数假冒为善的人自成一派。
那么,保罗有什么理由承认哥林多教会呢?那就是:他看见那里存有福音真道、洗礼、圣餐——这些都是判断教会的标志。虽然有些人开始怀疑复活的道理,但这错谬尚未蔓延至全体,教会的名称和实质并未因此受到影响。在圣餐的施行上,他们有些过失;纪律和行为的端正已大大衰退;他们轻视福音的纯朴,沉溺于表面的炫耀与浮华;又因传道人的野心,分成了不同的派系。然而,尽管如此,他们仍持守基本教义:他们敬拜独一真神,并奉基督的名祈求;他们倚靠基督得救恩,并有尚未完全败坏的事工。因这些缘故,他们中间仍存在教会。因此,无论在何处,只要神的敬拜未受破坏,并且福音的基本教义仍然存在,我们就当毫不犹豫地断定那里有教会。
「在基督耶稣里成圣」保罗提到了神所赐给他们的祝福,仿佛是要藉此责备他们,至少是在他们不知感恩的情况下。因为他们既是藉着这位使徒的事奉才得以分别为圣、作神特选的子民,那么,弃绝他,还有什么比这更卑劣呢?同时,藉着这两个称谓,指出谁当被算为教会的真肢体,以及谁才理当有分于教会团契。因为,你若不以圣洁的生活显明自己是基督徒,那么你纵然身在教会之中,不为人所察,却不能算是属乎教会的。故此,凡要被列入神子民之中的,都必须在基督里成圣。原来,「成圣」一词,意即「分别出来」。这分别在我们里面成就,乃是在我们藉着圣灵重生,得着新生命,使我们得以事奉神,而不事奉世界的时候。我们本性既是不圣洁的,圣灵便将我们分别为圣归给神。然而,这成圣之工,是在我们被连于基督的身体时作成的——离了祂,我们便一无所有,惟有污秽。并且,圣灵也是藉着基督所赐,并非出于别的源头。因此,保罗说我们在基督里成圣,是合情合理的,因为正是藉着祂,我们才得以紧密联于神,并在祂里面成为新造的人。
紧随其后「蒙召作圣徒」,我理解为:正如你们蒙召归于圣洁。然而,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。我们可以理解保罗所说的成圣的根基是神的呼召,因为神拣选了他们;意思是,这取决于神的恩典,而非人的优越;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意思是,这与我们宣认的信仰告白相称,即我们应当成圣,这正是福音教义的目的。前一种解释似乎更符合上下文,但无论你如何理解都无大碍,因为以下两点完全一致——我们的圣洁源自神的拣选,并且这是我们蒙召的目的。
因此,我们必须谨慎地持守,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成为圣洁,而是靠神的呼召,因为唯有他成圣那些本性污秽的人。我确实认为,当保罗仿佛用手指指明那被完全开启的圣洁泉源时,他又更进一步,指向神的美意,基督差遣我们也是出于此美意。然而,既然我们藉着福音蒙召,要过无可指摘的生活(腓立比书2:15),这就必须真实在我们里面成就,为要使我们的呼召得以有效。然而有人会反对说,哥林多人中这样的人并不多。我回答说,软弱的人并不被排除在外;因为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才刚刚开始,渐渐地、逐步地推进。我还回答说,保罗有意的着眼于神在他们身上的恩典,而非他们的缺陷,为要使他们因懈怠而羞愧——若他们未能活出相称的生命。
「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」这也是所有虔诚人共有的一个称谓;因为呼求神的名既是信心的一项主要操练,那么信徒也主要藉着这项本分来被衡量。再者,请注意,他说基督被信徒所呼求,这证明了基督的神性——呼求是神圣敬拜的首要表达之一。因此,此处的呼求是藉着提喻法,表示对基督信仰的整个宣认,正如圣经许多经文中它通常代表整个神圣敬拜。有些人将其解释为仅仅是口头宣认,但这在我看来过于贫乏,并且与其在圣经中通常的含义不符。我将「我们(nostri)」和「他们(sui)」这两个小词置于所有格,理解是指基督,而另一些人则理解是指地方,将其置于夺格。如此行,我是依从了屈梭多模的看法。这或许显得生硬,因为「在各处」这个表达是插在中间的,但在保罗的希腊文风格中,这种结构并无生硬之处。我之所以偏好这种译法,胜过武加大译本的译法,其理由是,倘若你将其理解为指地方,那么附加的子句将不仅是多余的,而且是不恰当的。因为保罗会称什么地方为他自己的呢?他们理解他指的是犹太地;但根据什么呢?再者,他所指的为他人所居住的地方又是什么呢?他们说:「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」;但这也不太合适。另一方面,我所赋予它的意义则极为恰当;因为,在提及「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」之后,他加上了「他们的主,也是我们的主」,这显然是为了表明,基督是所有呼求祂之人的独一共同的主,毫无分别,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。
「在各处」保罗加上这句话,违背了他惯常的做法;因为在其他书信中,他只在问候语中提及所写信的对象。然而,他似乎有意要预先提防恶人的毁谤,免得他们指控说,当他对哥林多人说话时,故作自大的姿态,或暗指他不敢在其他教会前主张同等权柄。因为我们随后将看到,他也被不公正地加以这责难,仿佛他为自己筑巢,意图躲避光明,或暗中与其他使徒隔绝。显然,为了驳斥这一谬论,他特意将自己置于一个有力的位置,使他的声音可以被远方听见。
1:3. 「愿恩惠、平安归与你们」。关于这祷告的解释,请我的读者参阅我《罗马书注释》的开篇部分(罗马书1:7);因为我不愿以重复的内容加重读者的负担。
1:4. 「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」在问安中,他凭借所受的职分确立了自己的权柄,现今他通过表达对他们的关爱,努力为他的教训争取好感。他用这种方式预先安抚他们的心,使他们能耐心聆听他的责备。 他通过以下迹象,使他们确信他对他们的关爱——即他在他们所蒙受的恩惠中发现的喜乐,仿佛这些恩惠是赐给他自己的一样;并且他宣称对他们持有好感,对他们的将来怀有美好的盼望。此外,他以一种不使他们自高自大的方式限定了他的祝贺,因为他将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恩惠归功于神,使所有的赞美归于神,因这些都是祂恩典的果子。这仿佛是说——「我确实祝贺你们,但乃是以一种将颂赞归于神的方式。」他称神为「我的神」时的含义,我已在《罗马书》注释中解释过(罗马书 1:8)。正如保罗未曾要奉承哥林多人,他也没有在虚假的基础上称赞他们。因为尽管并非所有人都配得这样的称赞,并且尽管他们因着野心败坏了神许多美好的恩赐,但这些恩赐本身不应被轻视,因为它们本身是值得称赞的。此外,既然圣灵的恩赐是为造就众人而赐下的,那么他就有充分理由将这些列为整个教会共有的恩赐。 但让我们看看他称赞他们的是什么。
1:5. 「因……所赐给你们的恩惠」。这是一个总括的词语,因为它包含了他们藉着福音所获得的一切恩赐。因为「恩惠」一词在此并非指神的恩宠,而是藉着转喻,指祂白白赐给人的恩惠。他随即列举具体的例子,当他说他们在凡事上都富足,并且指明那些凡事是什么——即神的教义和话语。因为基督徒理当在这些丰富中充足;并且这些丰富也应当越发被我们珍视,越发被我们视为宝贵,正如他们通常被轻视一样。「在祂里面(in ipso)」这个短语,我宁愿保留,而不译为「藉着祂(per ipsum)」,因为在我看来,它更具表达力和力度。因为我们在基督里得以富足,因为我们是祂身体的肢体,并且被连于祂里面:不仅如此,既与祂合而为一,祂便使我们与祂一同分享祂从父所领受的一切。
1:6. 「正如……作的见证」。伊拉斯谟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译法,大意是:「藉着这些事,基督的见证在他们里面得以坚固」;也就是说,藉着知识和话语。然而,这些话传达了另一层意思,倘若不被曲解,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——即神已在哥林多人中间印证了祂福音的真实性,目的是要坚固它。如今,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成就,或藉着神迹,或藉着圣灵内在的见证。屈梭多模似乎将其理解为神迹,但我则持更广泛的看法;首先,可以肯定的是,福音确实是借着信心得以在我们的经历中被确认,因为唯有当我们凭信接受它时,我们才「印上印,证明神是真的」(约翰福音3:33)。并且,虽然我承认神迹对于确认福音应当有分量,但我们必须追溯其根源,即,圣灵是凭据和印记。因此,我如此解释这些话——即哥林多人在知识上卓越,因为神从起初就在他们中间使祂的福音发生效力,并且不仅仅是通过一种方式,而是藉着圣灵的内在感动,以及恩赐的卓越和多样性,藉着神迹以及所有其他的帮助。他称福音为基督的见证,或关于基督的见证,因为其全部要旨在于向我们显明基督,
「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,都在他里面藏着」(歌罗西书2:3)。
倘若有人偏好从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它,理由是基督是福音的首要作者,以致使徒们只不过是次要的或较低级的见证人,我不会过多反对。然而,我对前一种解释更为满意。诚然,稍后(哥林多前书2:1),神的见证必须毫无争议地以主动意义理解,因为被动的意义完全不合适。然而这里的情况不同,更重要的是,那段经文加强了我的观点,因为他随即补充说明它是什么 ——「只知道基督」(哥林多前书2:2)。
1:7. 「以致你们在任何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」。ὑστερεῖσθαι(JUstereisqai)意指缺乏你本来需要的东西。因此,他的意思是,哥林多人在神的各样恩赐上都丰富充足,不至于缺少什么,仿佛他说:「主不仅以福音的光荣耀了你们,并且卓越地赐给了你们一切恩典,这些恩典可以服事圣徒,帮助他们在救恩的道路上前行。」因为他称那些属灵的恩典为恩赐(χαρίσματα, cari>smata),这些恩典仿佛是圣徒得救的途径。但另一方面,有人反对说,圣徒从来不会如此丰盛,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不感觉缺乏恩典,因此他们必然总是「饥渴慕义」(马太福音5:6)。因为哪里有这样的人,不是远未达到完全呢?我回答说:「因为他们充分地被赋予了必需的恩赐,且从未陷入那种主不及时供应他们需要的困境;保罗在此基础上将这样的丰富归于他们。」出于同样的原因,他补充说:等候显现,意思是,意思是他并不将他们的丰盛归于无可挑剔,而只是归于足够,直到他们达到完全。分词「等候」,我如此理解其意义:「在你们等候的期间」。因此,其意义将是:「以致你们在等候基督完全显现的日子期间,即藉此基督我们的智慧(哥林多前书1:30)将得以完全显明之日以前的期间,不缺乏任何恩赐。」
1:8.「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」祂也必坚固你们。此处的代词并非指基督,而是指神,尽管「神」这个词是更远的先行词。因为使徒正在继续他的祝贺,并且正如他先前告诉他们他对他们的看法,如今他也让他们知道他对他们将来的盼望,这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向他们保证他对他们的爱心,部分是为了藉着他自己的榜样劝勉他们怀有同样的盼望。这仿佛是说——虽然对将来得救的盼望使你们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,你们仍应确信主绝不会离弃你们,反而会加增祂在你们里面所开始的工作,直到那日来到,即:「我们众人都必须站在基督台前」(哥林多后书5:10),我们可以在那里被认为是「无可责备」的。
「无可责备」在他写给以弗所人和歌罗西人的书信中(以弗所书1:4,和歌罗西书1:22),他教导说,这是我们蒙召的目的——使我们可以纯洁无瑕地显在基督面前。然而,必须注意的是,这种荣耀的纯洁并非首先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;反倒,倘若我们每日在悔改中长进,并且从那些使我们惹神不悦的罪中得以洁净(彼得后书1:9),那对我们来说就是极好的,直到最终,直到最终我们与必死的身体一同脱去一切罪的污秽。关于「主耶稣基督的日子」,当我们讲到第四章时,将有机会论及。
9. 「神是信实的」当圣经谈到神是信实时,在许多情况下其含义是,神具有坚定不移和始终如一的属性,以致祂所开始的,祂必成就, 正如保罗在别处所说,「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」(罗马书 11:29)。因此,在我看来,这段经文的意思是,神在祂所定的旨意上是坚定不移的。既然如此,祂必会不断地看顾祂的工。 从神过去的恩惠中,我们应当总是对将来怀有美好的盼望。然而,保罗有更高的着眼点,因为他论证说,哥林多人既然已被主呼召进入基督的团契,就不可能被弃绝。然而,为了充分理解这一论证的力量,我们首先必须注意,每个人都应当将自己的呼召视为蒙拣选的一个标记。进一步说,尽管我们不能以同样的确定性判断他人的拣选,然而我们总必须在爱心的判断中得出结论,即所有蒙召的人都是蒙召得救的;我的意思是,有效地和富有果效地蒙召。然而,保罗的论述是针对那些主的话语已经在他们里面扎根,并且已经结出一些果子的人。
倘若有人反对说,许多曾经领受真道的人后来却离弃了,我回答说,唯有圣灵是每个人蒙拣选的信实而确凿的见证,信心的坚忍有赖于此。然而,这并不妨碍保罗在爱心的判断中确信,哥林多人的呼召将是稳固不移的,因为他看到在他们身上有神父爱恩慈的标记。然而,这些并不导致属肉体的自满,为了除去这种自满,圣经常常提醒我们自己的软弱,而仅仅是为了坚固我们对主的信心。这是必要的,为要使他们的心不因发现如此多的过失而沮丧,正如他随后要向他们指出的那样。总而言之,对于所有已进入得救正路,并且仍在持守那道路的人,基督徒的坦诚在于对他们怀有美好的盼望,尽管他们同时仍被真实的疾病所困扰。我们每个人,也从藉着神的灵「蒙了光照」(希伯来书10:32)认识基督以来,都应当确定无疑地断定已被主收养,承受永生的产业。因为有效的呼召应当成为信徒蒙神收纳的凭据;然而同时,「就当恐惧战兢,做成得救的工夫。」(腓立比书2:12)。关于这一点,当我们讲到第十章时,我将再次略微触及。
「一同得分」。伊拉斯谟将此译为「进入伙伴关系」。然而,我偏好将其译为「团契」,因为这更能体现希腊词 koinōnía 的含义。因为这乃是福音的目的,即基督可以成为我们的,并且我们可以被接入祂的身体。如今,当父将祂赐给我们为产业时,祂也在祂里面将自己交通赐给我们;因此便产生了对每一项恩惠的分享。那么,保罗的论证是这样的——「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,就在基督里有分了」(希伯来书3:14),祂乃是胜过死亡的得胜者。总之,当基督徒省察自己时,只会发现颤抖的缘由,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绝望;但是既已被呼召进入基督的团契,就应该在救恩的确据方面,不以别的方式看自己,而是作为基督的肢体,以至于将基督的一切恩惠视为自己的。这样,倘若把自己算为那永不跌倒的那一位的肢体,便会获得对最终坚忍不动摇的盼望。
加尔文圣经注释|哥林多前书1:10-13节|哥林多教会中的纷争
阅读更多 - 加尔文圣经注释|哥林多前书1:10-13节|哥林多教会中的纷争